吃饭的假规矩和真规矩

2024-09-29 15:07:24 来源: 《环球》杂志

 

/李宝臣

编辑/胡艳芬

  近些年来,在媒体上美食话题一直深受大众欢迎,我曾不止一次看到节目中“美食家”们讲老北京饮食习惯时,要特意提一下,吃面茶与炒肝绝对不能用勺,一定要沿着碗边儿转圈喝才“正宗”。

  这算什么正宗规矩?顶多只能算是个人习惯。面茶也好,炒肝也罢,自问世后店家就给客人预备了勺,用不用纯属个人偏好,与食礼、规矩毫无关系。

  凡言食礼规矩总要伴随些强制性,违反者必遭劝阻、批评乃至惩罚。譬如,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吃饭都不能敲盘碗,这才算是吃饭的规矩。敲碗是乞丐要饭遭拒后表现出的泄愤行为,因之,被视为餐桌上的大忌;若在饭馆里敲盘碗则有找茬打架的意思。梁实秋《雅舍谈吃》说:“幼时侍先君饮于东兴楼,因上菜稍慢,我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,先君急止我曰:‘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,这是外乡客粗卤的表现。你可以高声喊人,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’”。

  一般来说,敲盘碗多是少不更事的儿童的行为,很少发生在成年人身上。再如,社会普遍忌讳将筷子插在饭碗中,若被知礼的人看见必定要责令改正。之所以如此,乃是人死之后,灵前安放的倒头饭就是一碗米饭上插三根带棉球的秫秸棍。许多家庭办丧事时常以筷子替代秫秸棍。

  昔日请客吃饭有“吃堂口”与“吃灶上”之分。吃堂口意在做足脸面与场面。出身贵胄,自幼出入宫廷的近代文学家唐鲁孙在《中国吃》中说,“吃堂口,那就是堂倌伺候殷勤周到,处处给主顾省钱做面子。您进饭馆一入座,堂倌一看您同来的朋友,有几位生脸色,再一听是外路口音,您一点菜又是价码高的场面菜,堂倌就明白今天请的是什么样的客,是什么样的目的啦。一方面替您出主意,一方面往外报柜上今天准备的时鲜菜。等菜点得差不多,堂倌又开口了,柜上还有两个敬菜,大概也够吃啦,如果不够再找补,要是叫太多吃不了也糟蹋。堂倌这么一说,客人觉得柜上一定跟主人有交情,主人平素出手一定很大方,做主人也觉得脸上有光彩,既省钱又有排场。等一上菜,堂倌先上敬菜,一定都是时鲜拿手名菜,还要报出一声是柜上做的,当然等算账的时候,主人心里有数,除了把菜价算到小账里,还得老尺加二。”即把账单提高二成。“吃灶上”则是奔着名厨而来,看重的是特色佳肴、厨艺绝活,实现口腹之欢。

  无论古今,饭店经营总会出现欺瞒食客现象。顾客上门,店家笑脸相迎一团和气,内里却是看人下菜碟。饭庄最欢迎不怕花钱的外行,从中做些手脚,不容易被发现,如厨艺潦草敷衍、食材以次充好,包桌宴会撤下的未动筷的菜品转而上桌等等。对有钱好吃还嘴刁的内行,店家则是爱恨交加,堂倌与厨师都赔着小心,惟恐伺候不好,丢了客。说到杀熟,一般选性情温和讲情面的熟客下手。

  宴会文化是一大套东西的组合,良辰、美景、美食、美器毕具,更重要的是遵从食礼,防止破坏和谐融洽氛围。诸如,不起身夹菜;不紧夹自己爱吃之菜,更不能满盘乱翻挑拣;不越过中央汤品夹过河菜,当代餐桌转台大量使用很好解决了类似问题。但转桌时还需顾及他人,不嘴里含食说话,不持筷挥动交谈等等。另外,保证座位之间宽松,也很重要。

手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