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南亞僑胞歸“故土” 華文情結生“新根”
2014-05-17 19:29:59 來源: 新華網(wǎng)
關注新華網(wǎng)
微博
Qzone
評論
圖集

  新華網(wǎng)廣州5月17日電(記者吳雨、談昦玄)廣東是中國第一僑鄉(xiāng),曾有無數(shù)旅人背起行囊,沿著海上絲綢之路“下南洋”。隨著經(jīng)濟貿(mào)易相互融合,一批批鄉(xiāng)音難改的僑胞子女投身華文教育,架起溝通橋梁的同時,也令民族情感“新根發(fā)芽”。

  17日,記者遇到廣州暨南大學大四學生、印度尼西亞華僑林明慈的時候,她正在該校華文學院咨詢攻讀華文教育碩士學位的事。她告訴記者,對于華文教育的熱情來源于當?shù)厝A文師資的匱乏,以及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的使命感。

  2010年,已過“而立之年”的林明慈放棄了在印尼做會計的豐厚薪水,來到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攻讀華文教育專業(yè)。作為第二代華僑,在來廣州讀書前她從未登上過中國的土地,更別說去爺爺?shù)淖婕馗=匆豢础?/p>

  林明慈說:“現(xiàn)在,印尼華文教師專業(yè)程度較低、年齡層出現(xiàn)‘斷代’,這使我身上有著很強的使命感?!?/p>

  東南亞是海外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(qū),聚居著3000多萬華人華僑,其中印尼超過1000萬,泰國有700萬,馬來西亞有560萬。在各國的華僑華人創(chuàng)辦了形式不同的華文學校,以滿足對中華文化傳承的渴求和需要。

  在東南亞,華文教育在印尼被禁數(shù)十年后,又開始蓬勃興起,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;泰國諸多中小學校開設了華語課,并計劃推廣至高中校園。

  “語言是民族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工具,想要通過約束語言而阻斷華人華僑與家鄉(xiāng)的聯(lián)系是很困難的?!濒吣洗髮W華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邵宜告訴記者,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,與東南亞等國家交往日益頻繁,面向幾千外海外僑胞的華文教育也已重振旗鼓。

  “大量華文學校復辦,這讓師資問題顯得尤為棘手。”邵宜回憶,“2005年華文教育專業(yè)招收來的第一批學員竟然都是50歲到70歲的老頭、老太太,可見當?shù)匾痪€華文教師資源多么貧乏?!?/p>

  沿著海上絲綢之路,中國與東南亞、南亞國家在經(jīng)貿(mào)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加緊密,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僑胞來到中國留學。據(jù)了解,每年有來自9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學生華裔青年和外籍學生來華文學院就讀,其中東南亞華裔青年占比高達70%。

  “截至目前,華文學院已經(jīng)送走了6屆華文教育的畢業(yè)生,招生規(guī)模從當初五六十人到現(xiàn)在已翻了三番?!鄙垡烁嬖V記者,“學生已逐漸過渡到以青年人為主,他們有著新生代華人華僑的特點,學習華文更多出于現(xiàn)實考慮。”

  由于華僑華人已從“落葉歸根”向“落地生根”轉變,華文教育也逐步向海外延伸。近年來,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在海外開設了遠程函授教育,在印尼、菲律賓、泰國、新加坡等國家設置了近30個教學點,已培養(yǎng)了1700多名畢業(yè)生,目前在讀學生共計1500多人。

  據(jù)了解,廣東省自2004年起,每年都組織選派100多名華文教師,到印尼、泰國、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,支持海外華社開展華文教育,傳承中華文化。

  邵宜表示,隨著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(zhàn)略構想不斷具體化,華文教育將愈發(fā)受到重視,或能借助“新絲路”到達一些華文教育的盲區(qū),并通過“文化搭臺、經(jīng)濟唱戲”的交流模式增進中國與各國的溝通與交流。

+1
【糾錯】 責任編輯: 劉瓊
新聞評論
加載更多
濟南:大熊貓園內(nèi)散步盡享美好春天
濟南:大熊貓園內(nèi)散步盡享美好春天
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(jié)
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(jié)
雨后西湖晴歸來
雨后西湖晴歸來
新疆塔里木:棉花播種忙
新疆塔里木:棉花播種忙
?
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0736552